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
已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它的足迹
目前全球已累计确诊超过1000万例
累计死亡超过50万例
是2020年全球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考验
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冠状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中的一位新成员,是第7种冠状病毒,其属于β属冠状病毒,基因特征与SARS病毒及MERS病毒有明显区别,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加热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该病毒。
2.感染的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发热、干咳、乏力、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无发热,可伴随消化道症状。发病后一般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
目前看来,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极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3.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
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C)、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境外及国内高风险地区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重点地区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进行排查、诊治。
4.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病例(观察和确诊病例)发病后或与无症状感染者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
与其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与其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5.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
医学观察14天?
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参考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和当前防控实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观察,观察期限为接触新冠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后14天。
6.如果接到有关部门通知,
你是一个密切接触者,该怎么办?
首先不用恐慌,不要外出,在相关工作人员引导下进行对应的医学隔离观察并采样送检新冠病毒,定期接受随访。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临床表现或采样检验结果提示异常,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到指定机构发热门诊进行诊治。
7.公众如何预防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尽量不去近期有疫情发生的地区,必要前往时请做好个人防护;
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洗手液;
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佩戴好合适的口罩;
良好安全饮食习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做饭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不吃或少吃生鲜及进口冷冻食品;
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8.为何戴口罩,如何戴好口罩?
戴口罩是阻断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的有效手段。选择医用外科口罩能很好地预防呼吸道疾病,因此在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主动佩戴口罩。
一次性医用口罩佩戴时,要将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
戴口罩前应洗手,或者在戴口罩过程中避免手接触到口罩内侧面,减少口罩被污染的可能。
分清楚口罩的内外、上下,浅色面为内,应该贴着嘴鼻,深色面朝外;金属条(鼻夹)一端是口罩的上方。
要定期更换、不可戴反,更不能两面轮流戴。
9.近期去过重点地区,
回到居住地后要注意什么?
回到居住地之后,先向社区报备外出情况及新冠病毒相关检测情况,可在2周内注意加强身体防护,关注自身身体状态及健康码。
如果接到有关部门通知,则按要求接受相应的医学隔离观察及检测,不要恐慌,不要随便外出,做好自我身体状况观察,定期接受医生的随访。
如果出现发热 (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早期临床症状,及时到当地指定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 上一篇:无症状感染者是如何被发现的?
- 下一篇:疫情防控指南 | 场所篇(4)
yiqingbusongxiexinguanfeiyanzhishizaixuexi
laiyuan:wangluoshouji fabushijian:2020nian07yue23ri